课题组师生参与学院四十周年院庆典

发布时间:2024-10-08 07:39  作者:  访问次数:

    四秩芳华,岁月如歌。202410月,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喜迎四十周年院庆。四十年辛勤耕耘、砥砺奋进,建院四十周年又是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面向新时代发展的新起点。106日上午,院庆典礼在武汉大学人文馆举办,课题组徐礼华教授、池寅教授、黄乐副研究员、王叹博士后、多位课题组毕业同门及在读学生积极参与。在院庆典礼中,池寅教授作为全院教师代表发言,回顾了自己从一名青涩学子到成熟教师的蜕变经历,并分享了内心的感激与感悟!


池寅教授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校友,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池寅。作为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能够在学院建院40周年庆祝大会这个隆重时刻与大家分享我的心情与感悟,我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学院对我们青年教师的重视与关怀。更为幸运的是,今年我也刚好40岁,与学院同岁。从考上武汉大学开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陪伴我走过了20多年的人生旅途,见证了我,也塑造了我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回顾大学生活,我感慨万千。那时,我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爱玩的天性一直成为我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失去了束缚和目标,曾经一度让我感到十分迷茫。大三那年,一堂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照亮了我低迷的大学生活。那堂课的主讲老师,正是我日后人生和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徐礼华教授。后来经过不懈努力,2005年我如愿考上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并且在学院和徐老师的支持下,我争取到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这段经历让我接触到了最前沿的科学动态,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学院不仅给我提供了优质的学术平台,更给了我家的亲情与温暖,我得到众多前辈的悉心关怀与指导,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为事、为学的深刻内涵,持续激励着我在教学科研的征程上勇往直前,使我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一直勇于担当、追求卓越。

20146月,我幸运地成为了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师队伍的一员,转眼间已度过十个春秋。在这段旅程中,我收获过成功的喜悦,也坦然面对挫折与挑战。我一直潜心纤维高性能混凝土损伤破坏计算理论的研究,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究成果受到行业顶级期刊《建筑结构学报》的官方媒体采访及学术前沿报道,指导多名研究生在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论坛获得杰出报告奖、最佳学术创新奖等。带领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师生彼此成就,我深感荣幸,也倍感自豪。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我乐于跟同学们分享土木前辈们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奋斗故事,帮助同学们树立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记得在我担任2014级本科班主任期间,我们班上的陈宇凡同学心怀大爱、不辞辛劳,先后赴四川乐山等地开展支教扶贫工作,为当地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募集到人民币15万元的企业助学金和价值2万元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获评湖北省“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我为同学们的进步和成长感到欣慰和骄傲,也更坚定了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和决心。

在教书育人工作实践中,我牢记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在团队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本人主讲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先后入选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我个人荣获首届湖北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以及第八届全国混凝土结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从本科到硕士,到出国深造,再到回到母校任教,珞珈山见证了我的进步和成长,为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这是何其有幸!我深深地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院的关爱与培养,更离不开前辈们的指导与帮助。

最后,我想说,在人工智能时代,土木工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应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不仅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决心,更需要在困难面前展现出“虽众人避,而吾独行”的坚韧和担当。

展望未来,我坚信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将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衷心祝愿学院明天更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