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礼华教授率队参加2025年“CSC学友汇-材聚低碳、砼建未来”交流活动暨水泥基材料低碳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会议

发布时间:2025-07-31 19:47  作者:刘成磊  访问次数:

2025年7月27日至29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年“CSC学友汇-材聚低碳、砼建未来”交流活动暨水泥基材料低碳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会议,在安徽合肥顺利召开。

本次交流活动紧扣我国“双碳”重大战略需求,汇聚了国际低碳建材与建筑领域一流高校的 CSC 学友。活动通过专家讲座、产学研融合、研究生学术沙龙、国家公派留学分享等方式,助力我国水泥基材料在生产源头减排、应用过程节能降碳及解体阶段循环再生。其核心目标是启迪基础研究思维,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加速水泥基材料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我国建材和建筑领域 “双碳” 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期间,徐礼华教授受邀作题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数智设计计算方法》的专家大会报告。报告中,徐教授系统梳理了近年来课题组在高性能混凝土结构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揭示了拉、压、弯、剪、高温及地震作用等复杂工况下,结构构件受力性能变化规律与破坏机理,建立了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宏-细观组合高保真数值模型。同时,报告阐明了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高通量结构性能数据集构建路径,提出了数据-物理混合驱动的结构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恢复力模型,为实现复杂受力状态下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精细化分析和数智设计提供了清晰方案。整场报告内容详实、体系严谨,充分展现了深厚的理论积累与扎实的试验研究基础,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高度评价和热烈反响。

bf536b56e8562e3c87cb88717801439b43ba16ea2a611fbe2c8efad1d16334

同时,会议期间池寅教授受邀在分会场作题为《低碳高性能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柱贯通式节点抗震性能研究》的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课题组低碳高性能混凝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提出低碳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与循环应力-应变关系数学模型,揭示了LCHPC梁-钢管LCHPC柱贯通式节点滞回特性与工作机理,建立了该类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数据-物理混合驱动恢复力模型,为建筑材料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报告引发了与会专家与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大家围绕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与应用前景展开了深入探讨。

dd780cdde2e6cef7b879721c6c45247

通过此次会议,课题组不仅充分展示了在高性能混凝土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更拓展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联系与合作。未来,团队将持续围绕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核心科学问题深化研究,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贡献更多力量。